当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取代真正的人际关系时会发生什么

导语:2025年7月2日,美国布鲁金斯学会(Brookings)发表评论文章《当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取代真正的人际关系时会发生什么》(What happens when AI chatbots replace real human connection),深刻揭示了一个我们时代的核心悖论:当下技术连接空前紧密,人类的社会孤立感却达到了历史新高,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转向人工智能寻求情感慰藉。文章系统分析了人工智能伴侣兴起的社会背景、其对个人发展尤其是儿童与青少年认知与情感发育的潜在风险,并呼吁社会抵制“情感外包”的趋势,转而投资于构建支持真实人际关系的“关系性基础设施”。启元洞见编译了其中的核心内容,以供读者参考。
一、我们时代的悖论:在孤单中拥抱机器
我们正处在一个可能定义我们这个时代的悖论之中。人类天生就需要社会联结,但与此同时,日益精进的人工智能正变得越来越健谈、善于交流和体察情绪。或许正因如此,我们越来越多地转向机器,以寻求那些在彼此身上无法获得的东西:陪伴。
近期《哈佛商业评论》(Harvard Business Review)上的一篇文章指出,如今在美国及其他类似社会背景下,人工智能的首要应用场景已不再是自动化或生产力提升,而是陪伴和心理治疗。人们正在从聊天机器人、虚拟化身和数字助手中寻求安慰、对话和情感支持。
诸如Replika.ai、Character.ai以及中国的“小冰”等人工智能伴侣,已经吸引了数以亿计投入真情实感的用户——部分估算认为,总用户数或已超过10亿。数据显示,2024年,陪伴类应用Character.ai的用户平均每天花费93分钟与用户生成的聊天机器人进行互动。除了专门的人工智能伴侣,通用聊天机器人也日益被用于建立情感关系。
原因是什么?因为,我们很孤独。
尽管生活在史上技术连接最紧密的时代,但美国的社会孤立率,尤其是在年轻人中,却处于创纪录高位。如今,仅有13%的美国成年人拥有10个或更多的亲密朋友,而这一比例在1990年为33%。到2021年,没有任何亲密朋友的人数比例从3%激增至12%。这一切的发生,正值40%的美国人渴望与朋友建立更深层次联系的情形。美国卫生总署署长已宣布孤独是一种公共卫生流行病,并将其健康风险与每天吸烟15支相提并论。
这一问题并非美国独有,而是一个全球性现象。英国于2018年任命了“孤独事务大臣”;日本和加拿大已启动全国性的计划以对抗社会疏离;韩国甚至开始为走出家门的年轻人提供津贴。这些都反映出我们的生活、工作和互动方式发生了重大转变,从而加剧了全球性的孤立问题。
在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中,情况更为严峻。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(CDC)2023年的一项调查发现,近半数的美国高中生报告持续感到悲伤或绝望,45%的学生在学校感觉不到与他人的亲近感。在爱尔兰,53%的13岁青少年表示自己只有三个或更少的亲密朋友,这一比例在十年前为41%,凸显了同伴亲密关系的显著下降。甚至连婴儿与主要照料者之间的“对话轮换”频率也在减少。孤独已不再是个人隐秘的伤痛,而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发展风险。
我们天生渴望联结,但在缺乏联结时,许多人开始与机器建立纽带。于是,一个既关乎个人又关乎社会的紧迫问题浮出水面:人造的爱,是否好过完全没有爱?
二、关系不是奢侈品, 而是生理必需
我们现在最需要的不是机器连接,而是人际关系。
数十年来在发展神经科学、心理学和公共卫生领域的研究明确指出:人类天生就需要联结。在婴儿期,温暖、和谐且反应及时的关系塑造着大脑的结构。根据哈佛大学儿童发展中心的研究,早期的关系体验是预测终身健康、学习能力和适应力的最有力因素。
然而,人们常常忽视学习本身也是关系性的。儿童并非仅仅从内容中学习,他们还通过联结来学习。关系提供了情感上的安全感,让儿童能够去探索、犯错和成长。正如学习科学家玛丽·海伦·伊莫迪诺-杨(Mary Helen Immordino-Yang)所指出的,推理、注意力和记忆等认知过程深受情感和社交体验的影响。缺乏归属感会削弱大脑的学习能力。这一点在关于罗马尼亚孤儿院的令人心碎的研究中得到证实: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这些在极端忽视环境中长大的儿童,尽管温饱不愁,却缺乏充满关爱的养育关系。其结果是显著的脑萎缩和长期的发育迟缓,这深刻地表明,人际联结对于大脑发育至关重要。
三、机器伴侣的真实代价
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与OpenAI的联合研究发现,与聊天机器人进行最富情感表达对话的用户,也报告了更高水平的孤独感——尽管尚不清楚是聊天机器人加剧了孤独,还是它只是吸引了那些本已在寻求情感联结的个体。研究还发现,女性参与者在使用聊天机器人四周后,与他人社交的可能性略低于男性同伴。
斯坦福大学的研究人员发现,使用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Replika的年轻用户虽然报告了高度的孤独感,但许多人也确实从中感受到了情感支持,其中3%的用户甚至认为该机器人曾暂时阻止了他们的自杀念头。这些发现表明,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或许能提供有益的社会支持,但也引发了关于情感依赖以及用户如何认知人工智能的复杂问题。此前的研究,如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2023年的一项研究显示,聊天机器人常常会模仿用户消息的情感基调——当用户快乐时,它回复更快乐的信息;当用户悲伤时,它也回复更悲伤的信息。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领导的另一项近期研究则警告,不要将ChatGPT等聊天机器人用作治疗师的替代品,并指出其存在强化污名、助长妄想以及在关键时刻处理不当等风险。
我们或许感觉被关注,但我们并未在那种定义真实关系、促进相互成长的互动中被塑造、被挑战甚至被束缚。
硅谷的巨头们正竞相将这种情感真空商业化。Meta首席执行官马克·扎克伯格(Mark Elliot Zuckerberg)近期宣布计划创造人工智能“朋友”,意图用这些工具“填补人们生活中的情感空白”。但这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担忧:当我们的人际关系架构被那些受利润驱动的公司,而非问责制或福祉驱动的公司所设计时,会发生什么?
在多起与聊天机器人互动相关的备受瞩目的事件发生(包括自杀和犯罪行为)之后,倡导者们对人工智能伴侣应用提出了严重关切,警告这些工具可能在没有充分保障措施的情况下,利用用户的情感脆弱性。斯坦福大学医学院的“心理健康创新头脑风暴实验室”(Brainstorm Lab for Mental Health Innovation)与非营利组织“常识媒体”(Common Sense Media)合作,创建了模拟14岁青少年的测试账户,以评估三家聊天机器人开发商的人工智能伴侣如何与年轻用户互动。他们的研究发现,在极少的提示下,来自Character.AI、Nomi和Replika的聊天机器人便可能会与用户展开有害心理健康的对话。基于这些结果,“常识媒体”已建议任何18岁以下人士都不要使用人工智能伴侣,并指出了严重的安全隐患。
儿童的大脑在生命早期每秒钟会形成多达一百万个神经连接,其中大部分是通过与人的响应式互动塑造的。这些不仅是情感模式,更是认知的基石。如果我们用虚拟化身取代眼神交流,用睡前屏幕取代睡前故事,不仅会削弱孩子的社交技能,更会损害他们学习、调节情绪和创造的能力。
四、我们需要的:关系性基础设施
我们必须抵制那种认为人工智能伴侣是不可避免或中立的论调。我们不应将情感沉浸式人工智能常态化,而应建立能够教育用户建立健康社交联结、并积极鼓励现实世界关系的平台——促使人们走出人工智能,而非更深地陷入其中。我们应该反思:投资于那些能够培育真实人际联结的系统、空间和支持体系的“关系性基础设施”会是怎样一番景象?
这意味着从教育开始,将关系置于我们公共系统的中心;这意味着培训教师掌握关系智慧,重新设计技术以支持而非取代人际联结,并营造将归属感作为设计原则而非附带效应的环境。如果每所学校的设计初衷不仅是为了学术准备,更是为了成为一个“关系枢纽”呢?如果我们在衡量学业成绩的同时,也衡量教室里的联结强度呢?这也意味着政策和投资必须反映科学的结论。
关系智慧(Relational intelligence)应当像学术内容或技术技能一样,成为教育、健康和人工智能发展的核心。它不是边缘,而是基础。
讽刺的是,我们转向机器并非因为我们变了,而是因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像我们自己——渴望联结、意义和关怀。但机器无法回报我们的爱。它们从来就不是为了抚养我们的孩子、慰藉我们的悲伤或替代我们的存在而设计的。
那么,人造的爱是否好过完全没有爱?在深度孤立的时刻,答案或许看似肯定。但我们的未来不依赖于模拟,而依赖于真实人类联结的修复。
人工智能时代不应是情感外包的时代,让我们铭记作为完整的人意味着什么,并选择去创造一个能反映这一本质的世界。
热门推荐
更多案例-
2025-09-02
星尘智能达成国内首笔千台级商单,AI 机器人加速落地工业
具身智能商业化落地进程按下加速键。今日(9 月 2 日),云启早期被投项目「星尘智能」宣布与「仙工智能」达成人···
-
2025-09-02
采用NVIDIA Jetson Thor平台,推动人形机器人物理智能与推理能力发展
当前,人形机器人正逐步迈向实际应用部署阶段,其落地节奏取决于物理智能与实时推理能力的发展。随着NVIDIA Jet···
-
2025-09-01
泡咖啡、陪学习、解疑惑……机器人“伙伴”来了
作为全球最前瞻的融合创新方向之一,北京亦庄正在人形机器人产业赛道上提速快跑。当前,北京亦庄已汇聚300余家···
-
2025-09-01
35岁程序员AI逆袭:月入10万的狂欢与冷静
35岁程序员AI逆袭:月入10万的狂欢与冷静2025 年 8 月,一篇题为《35 岁程序员转行 AI,副业收入超主业 5 倍》的··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