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AI玩具机器人、儿童益智玩具等最新动态

人形机器人爆单背后:一场价值亿万的“狼人杀”?

日期:2025-09-17 作者:AI玩具汇

一批批天价订单纷至沓来,一台台人形机器人走下产线。这场突如其来的“爆单”狂欢,究竟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元年的真正启幕,还是资本与战略诉求合谋的“大戏”?



 

“现在基本是下线一台,就交付一台。”乐聚机器人苏州生产基地的负责人这样描述他们的生产状况。这家公司去年交付量仅100台,而今年一季度订单量却猛增200%,预计全年交付量将突破四位数

这不是个例。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近日公开表示:“很多企业订单都爆掉了。”天眼查数据显示,宇树科技今年已中标25个公开采购项目,接近去年全年的中标总量。

优必选刚刚宣布获得国内某头部企业2.5亿元采购合同,刷新了行业单笔金额纪录。这距离其上一次拿下觅亿汽车9051万元的订单,仅过去一个多月。

订单狂潮,巨头领跑

人形机器人赛道正迎来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。

智元机器人与宇树科技共同摘走中移(杭州)信息技术有限公司1.24亿元服务标;松延动力N2机器人“小孩哥”大定数量已突破1000台;乐聚机器人、普智未来等腰部企业也纷纷签下数千万元订单。

从已披露的中标信息来看,智元机器人、宇树科技、优必选三家头部企业分走了六成市场份额,宇树更以项目数量领跑全行业。

一批批天价合同如雪片般飘来,整个行业的交付与签单节奏明显提速。这些密集落地的合同向外界释放着同一信号:人形机器人正走出实验室,真正开始“挣钱”。

谁在买单,为谁买单?

掀起订单狂潮的“金主”们,却有着微妙而复杂的画像。

仔细观察这些大订单的采购方,会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:目前肯下重注的,要么是“地方国资”撑腰的实体,要么是自带产业链话语权的产业巨头。

若顺着股权藤蔓摸上去,国资系买方与卖方之间往往存在间接关联。而产业大佬们更多把合同写成“联合实训”协议,现金未必真流出去,场地、产线和数据就算入股。

表面看,大单落袋=收入确认=肌肉秀。可剖开条款,这些“战略采购”本质是披着销售外衣的过桥融资。一位业内人士直言:“这到底是黑科技掀起的产业革命,还是资本与战略诉求合谋的‘大戏’?”

产能困境,交付难题

订单拿到了,能按时交付吗?这成为了摆在所有厂商面前的现实考题。

松延动力创始人姜哲源坦言:“交付确实是今年最大的考验。”为实现批量化交付,公司已在北京、常州、东莞三地布局生产基地。

产能不足是全行业的共同挑战。目前人形机器人企业月产能仅在数台到数十台之间,部分支持“定制化”生产的企业,生产周期更长。

供应链管理成为带动交付节奏的关键。对于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供应商而言,人形机器人目前订单量不大,供应商接单和安排生产的意愿,主要基于对人形机器人发展前景的看好。

“但当遇到订单量突然暴增的情况,人形机器人企业的交期可能和供应商的大客户订单排期产生冲突。”某不愿具名的厂商人士表示,“这些都是很现实的问题。”

 

应用场景,何处落地

这些造价不菲的“钢铁员工”,究竟能在哪些场景创造实际价值?

从目前情况看,科研教育、工业应用和商业服务构成了三大主力场景。宇树科技早期的订单主要来自高校,近30所高校曾向其采购产品,其中同济大学一笔订单就达825万元,采购10台H1-2通用人形机器人。

工业场景被公认为人形机器人落地能力的最终“试金石”。优必选已与多家汽车制造商签约,其机器人将用于汽车工厂的生产制造和商用接待环节。这是全球首次在工厂制造业场景签署的小批量人形机器人采购合同。

商业演出、广告代言成为了“意料之外”的需求来源。某厂商表示:“起初,我们并没有觉得商演是个大需求。”但随着春晚等大型活动的展示,人形机器人租赁市场一度火热,日租价格高达1.5万元。

技术瓶颈,现实挑战

光鲜的订单数据背后,是无法回避的技术瓶颈。

在实际应用场景中,机器人干活出错、出现本体质量问题等情况频频发生。上海交通大学教授高峰走访郑州富士康工厂时发现,完成拧螺丝任务的工人数量高达几十万人,包括拧螺丝在内的接触式作业,目前对工业机器人来说仍很难完成。

这些任务要求精度高、刚度高、响应频率高。“三高”要求将传统工业机器人的机械、传感、控制、末端四大环节同时推向物理极限。

香港中文大学工程学院教授刘云辉指出:“机器人的操作任务要比移动还难,主要难在感知、抓取、规划执行。”即便是最简单的精准抓取,也会出现抓不准的情况。

高强度训练还非常容易使机器人损坏。“有时学生训练一会儿,机器人不是这块儿坏了就是那块儿断了。”高峰团队不得不让部分学生直接使用已破损的机器人进行训练。

 

泡沫还是浪潮?

 

人形机器人赛道是浪潮,还是泡沫?这个问题在2025年的狂飙中显得愈发尖锐。

某资深产业人士认为,人形机器人企业这一阶段的爆单,相当于在商业化落地上实现了突破,“可以类比新能源车当年量产爬坡的阶段”。

也有投资人表示,人形机器人的这一阶段的爆单,很大程度上并非场景真实需求的体现,“本质上是热钱叠加政策带来的泡沫”。

当客户采购后真的尝试把机器人耦合进场景,可能会发现和当初的设想完全不一样。这时候就一定会有泡沫和滤镜的破碎,带来一波产能的过剩和闲置。

回溯科技产业演进史,从互联网到智能手机,从新能源汽车到低空经济,均未逃脱泡沫狂欢、大浪淘沙的周期洗礼。新兴赛道必然伴随认知重构过程。

 


 

特斯拉Optimus原定2025年量产5000台的计划不断后延,内部消息指向硬件卡壳——关节电机过热、灵巧手举重若轻成了举重若重、电池撑不过一场“长工”班次。

老剧本只换了演员,台词一句没改。然而,泡沫终究会破灭,技术革命的浪潮却生生不息。那些能够在狂热中保持清醒、在喧嚣中坚守创新的企业,或许才能在这场亿万级的“狼人杀”中笑到最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