NEWS
AI玩具机器人、儿童益智玩具等最新动态

刚刚一家AI硬件融资2亿元!3000字深扒家庭机器人2.0迭代逻辑

日期:2025-09-29 作者:AI玩具汇

2025年9月28日,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企业——乐享科技宣布完成2亿元天使++轮融资,由钟鼎资本领投,IDG资本持续加投。

AI玩具之家认为,这不仅是资本对一家初创公司的认可,更是整个具身智能产业迈向“家庭化”与“规模化”的关键信号。

乐享科技Z-Bot:一款高60厘米的小型家庭机器人 

在AI大模型技术日趋成熟的今天,机器人不再仅仅是工厂里的机械臂,或实验室中的科研项目,而是正以“家庭成员”的姿态,叩响亿万普通家庭的大门。

乐享科技的崛起,是有迹可循的。

它的创始人郭人杰,是位出生于1997年的年轻创业者,曾执掌追觅科技中国区业务,三年内带领团队实现年营收60亿元,管理超1500人。

他将消费级机器人领域的百亿级商业经验,与具身智能的前沿技术深度融合,目标直指“全球首款应用于消费级场景的具身智能产品”。这一背景,使其从诞生之初就具备了“技术理想主义”与“商业现实主义”的双重基因。

目前,乐享科技团队已扩展至90人,研发人员占比超过80%,核心成员来自清华大学、浙江大学、中科院、卡耐基梅隆大学等顶尖学府。

这支“梦之队”不仅拥有顶尖的算法与硬件研发能力,更吸引了来自全球顶级AI研究机构的人才,持续在高精度运动控制、多模态感知融合、机器人本体结构等关键技术上构筑壁垒。

这种“学术+产业”的融合模式,正是中国新一代科技企业在全球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关键。

产品矩阵:Z-Bot与W-Bot

乐享科技的野心,体现在其并行推进的两款核心产品平台:Z-Bot与W-Bot。

Z-Bot是一款60厘米高、拥有20个自由度的小型具身智能机器人。它针对的是家庭“室内”场景,定位为“新一代家庭移动硬件终端”。

其小巧的身形可灵活穿梭于客厅、卧室、厨房等空间,执行递送物品、环境监测、儿童看护、老人陪伴等任务。

20个自由度的设计,使其动作更加流畅自然,远超传统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的僵硬感,为实现真正的人机交互奠定了物理基础。

而W-Bot则是一款兼具强大交互能力与运动负载能力的履带式机器人。其昵称“WaWa”,不仅亲切可爱,更承载着品牌的情感化定位。

W-Bot的设计初衷是覆盖“室内+室外”两大需求,其履带结构赋予了它更强的地形适应能力,无论是家中的地毯、门槛,还是户外的草坪、石子路,都能平稳通行。

W-Bot的成功,已通过一系列高调亮相得到验证。它先后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(WAIC)、世界机器人大会(WRC)上成为“网红打卡点”,凭借精准的运动控制、流畅的人机交互和充满亲和力的造型,赢得了行业专家与大众媒体的广泛赞誉。

更具突破性的是,2025年7月20日,W-Bot成为苏超联赛首位机器人领队,亮相苏州主场。这一“科技+体育”的跨界融合,开创了具身机器人在公共体育场景应用的新模式,极大地提升了品牌声量与公众认知。

更令人振奋的是,W-Bot已初步完成市场验证。其初代原型机在2025年5月31日登陆京东618夏日歌会,并于6月3日的拍卖活动中以29,799元成功成交。

这一价格远超普通消费电子产品的心理预期,却依然被市场接受,充分证明了消费者对“真正智能的机器人”的价值认可。

目前,W-Bot已获得零售、教育、地产、宠物等多个行业的意向订单,展现出成为“百行千业”通用平台的巨大潜力。

技术内核:

自研、平台化与意识仿生

乐享科技的核心竞争力,远不止于产品设计与市场营销,其背后是深厚的技术积累与清晰的战略布局。

首先,自研核心零部件是其技术护城河的关键。本轮融资的2亿元资金,将主要用于自研核心零部件的攻关。

在机器人领域,核心零部件如高性能电机、减速器、传感器、运动控制芯片等,长期被海外巨头垄断,成本高昂且供应受限。

乐享科技若能实现关键部件的自主可控,不仅能大幅降低成本,更能根据自身产品需求进行深度优化,实现软硬件的高度协同。

其次,内部研发体系的高度平台化,是其加速产品迭代的战略保障。Z-Bot与W-Bot虽然形态不同,但共享底层的运动控制算法、感知系统与AI模型。这种平台化设计,使得技术突破可以快速复用,新产品开发周期大大缩短。

正如郭人杰所言,公司未来将“进一步丰富产品矩阵,覆盖更多元化的消费场景”。平台化能力,正是支撑这一愿景的基石。

最后,意识仿生模型的迭代,代表了其最前沿的技术方向。当前的AI大模型,本质上是基于海量文本数据训练的“语言概率模型”,擅长逻辑推理与信息生成,但缺乏真正的“自我意识”与“具身认知”。

乐享科技提出的“意识仿生”,旨在通过模拟生物神经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,让机器人在与物理世界的持续交互中,形成对自身、环境和任务的“理解”与“记忆”,从而实现从“被动响应”到“主动思考”的跨越。

这一探索,虽处于早期阶段,却指向了人工智能的终极目标——通用人工智能(AGI)。

行业格局:

从“机器人+AI”到“AI+机器人”的范式转移

乐享科技的崛起,是中国具身智能产业爆发的一个缩影。近年来,随着大模型技术的突破,AI与机器人的结合正经历一场深刻的范式转移。

过去,我们习惯于“机器人+AI”的思维模式——先有机器人本体,再在其上叠加AI功能,如语音识别、人脸识别等。

这种模式下,AI更像是一个附加的“智能插件”,并未真正融入机器人的“身体”与“行动”之中。

而2025年的趋势,正转向“AI+机器人”的新范式。AI大模型成为机器人的“大脑”,直接驱动其感知、决策与行动。

机器人不再是执行预设程序的工具,而是能理解复杂指令、适应动态环境、与人类进行自然交互的“智能体”。

这一转变,催生了一批明星企业。除了乐享科技,通用人形机器人创企“优理奇”也完成了近亿元的天使++轮融资。

这些初创公司凭借对大模型的深刻理解和敏捷的工程化能力,正在快速追赶甚至超越传统机器人巨头。

与此同时,互联网与科技巨头也纷纷入局。字节跳动推出内置“豆包”大模型的AI玩具“显眼包”;地平线旗下品牌“地瓜机器人”专注消费级具身智能;华为、小米等企业也在秘密研发相关产品。

巨头凭借其在算力、数据、生态上的优势,一旦推出产品,将对市场格局产生颠覆性影响。

市场挑战:

量产、成本与用户信任

尽管前景光明,但AI玩具之家看到,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要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仍面临三大严峻挑战。

量产是首要难关。从实验室的原型机到大规模量产的消费产品,中间隔着巨大的鸿沟。供应链管理、良品率控制、成本优化、品控体系,每一环都可能成为瓶颈。

许多初创企业仅凭精美的Demo就能获得融资,但真正实现稳定、低成本、高质量的量产者寥寥无几。乐享科技能否跨越这道“死亡之谷”,是对其团队综合实力的最大考验。

成本是普及的关键。

当前,一台具备基本功能的具身智能机器人,成本动辄数万元,远超普通消费者的承受能力。

只有将成本降至万元级甚至更低,才能打开大众市场。这依赖于核心零部件的国产化、生产规模的扩大以及设计的持续优化。W-Bot29,799元的拍卖价,更像是一个“极客尝鲜价”,而非大众市场的“真香价”。

ONE MORE THING

AI玩具之家展望未来,认为消费级具身智能机器人将沿着两条主线演进。

第一条是功能的深化。

从简单的物品递送、环境监控,到复杂的家庭护理、教育辅导、情感陪伴。未来的机器人将能理解家庭成员的个性化需求,预测其行为,主动提供帮助。它不仅是工具,更是家庭的“数字管家”与“健康顾问”。

第二条是情感的进化。

随着情感计算、多模态交互技术的进步,机器人将能更精准地识别用户的情绪,并做出恰当的回应。

它不仅能“听懂话”,更能“读懂心”。当机器人能记住你的喜好,能在你难过时给予安慰,甚至能与你分享“它的”想法与感受时,“人机关系”的边界将变得模糊。

它可能成为孤独老人的“赛博家人”,成为儿童成长的“AI伙伴”,成为年轻人的“治愈搭子”。

最终,具身智能机器人将不再是冰冷的机器,而是嵌入家庭生活、承载情感连接的“数字生命体”。

它的发展,不仅关乎技术进步,更关乎我们如何定义“家庭”、“陪伴”与“人性”。当机器人真正走进家庭,一个全新的“人机共生”时代,才刚刚拉开帷幕。